姓闻的名人-姓名学

来源:友华算运网   更新 :2024-11-25 05:25   查看 :2541

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89位。 2007年,该姓氏人口在全国排在第300名之外。

一些历史名人namedWen:

文人童翰:(生卒年待定),字子方,浙江嘉兴人。

汉代著名学者。 曾于后仓学礼,后以太子身份在宫中石渠亭讲学,升任中山校尉。 事实上,他向孟庆学礼,孟庆受侯苍礼。 见汉代学者孟庆传,写类似《文人通》的手稿,无"汉"字。

文仁喜:(生卒年未定),字丁庆,沛国(今安徽省宿县)人。

东汉著名大臣。 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十一月,太仆立刘钜为太尉,次年五月(公元169年)罢官。 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农历四月,太中大夫取代郭熙为太尉,次年(公元171年)因农历三月日食而被罢官。

闻人弘:(生卒年未定),吴兴(今浙江吴兴)人。

南朝宋齐名将。 十七岁结交朋友,为父报仇,受到高帝的赏赐,升任长水校尉。

闻人鸿:(生卒年未定),字君度,浙江嘉兴人。

北宋著名大臣、学者。 二十岁入太学,大观年间进士,历任通州司法官、天台武官、宣城县令、常州通判。 他有才华、善治、道德高尚。 着有《中兴要览》、《周观通解》、《经史解释》等。

文人相正:(生卒年待定),宋代著名学者。

本诗集附有王安石、苏轼、沈括、郑燮、徐福等人的诗句,疑似宋代南渡前辈。

文人子:(生卒年待定),字毛德。 南宋著名藏书家。

第一位官员是程德兴,后任进贤县令。 他和陆游曾担任帝国局的图书和文献删除官员。 他精通小学,被誉为"老儒"。 我喜欢有客人,但食物只是蔬菜和豆类。 他喜欢写诗,家中藏书甚多,藏于"南湖草堂",乐于向人借。 石进雄曾作《南湖草堂》。

文人启年:(生卒年待定),生于卡里(今浙江嘉兴)。 南宋著名针灸师。

行医四十五十年,深信"不劳而获之术胜于针灸"。 公元1226年,所收集的方剂被编成《急灸法》。 书中收录了急症常用灸法二十二种。

文人梦吉:(生卒年待定),浙江金华人。 元代著名学者。

他父亲听说任曲曾师从王柏。 文人孟吉研究家庭,他手抄《七经传》,闭关十年,探其奥秘。 元代泰定年间,本乡贡试生,被举荐为学官,迁泉州教授。 他的弟子下有很多学生。 元代中期,他曾在福建等地受赏弘扬儒学,但不肯前往。

文仁泉:(生卒年待定),字邦正,浙江余姚人。 明代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学生。 温仁泉与王阳明有亲属关系,是同辈。他们比王阳明年轻,但学术上是师生。

温仁娟中进士后,在明嘉靖年间出任监察员,巡视边疆,在山海关一带修筑长城近五百里。 《五经》、《三礼》、《旧唐书》等史书均被其他流派所刻,特别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重刻的《旧唐书》,为后人所称道。

明嘉靖五年(1526年),文人泉调任扬州宝应县令。 上任不久,他发现宝应县历史上并无县志,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向政事搜集资料,并聘任时任县儒师杨周南、朱岳凡、钟彦庸、杨奇芳、建生等人为朱应臣编修。 他带领这群人"查阅经俗,参考《一通志》"和未央的旧旧记录,收集整理记录,然后剥去瑕疵,刮掉颗粒,核实真实情况,才记录在编纂中。 作为县长,温先生在百忙之中抽空为宝应撰写了史无前例的第一部县志,其难度和精力可想而知。 他精心构建了这一造福当代、造福子孙后代的文化工程,堪称创世之功。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本着"有备则讹,讹则疑,漏则真,真则信,以书传信,以疑传疑"的编纂思想。 包括天文、地理学、土地赋、寺庙、官员、人物及附录、艺术、文学等六章的《宝应县志》初稿已完成。文人铨被召入内廷,不久升任直隶体学御史。 。 他在京城南麂(今江苏南京)时,仍牵挂着宝应,为《宝应县志》批注、校对了六年,才完成。 当我准备出版这本书时,我的母亲去世了,我正忙于参加葬礼。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巡抚杨湛到宝应视察,请阅县志。时任县令宋佐阅后,将《宝应县志》手稿赠给杨湛。 他非常赞赏,亲自写了序言,并下令"尽快转交",以便这本书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出版。 十九年后,丁孝公带领人民抗日英勇牺牲。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冲破城门,血洗县城。《宝应县志》也被付之一炬。如今,只有宁波天一阁图书馆还存有孤本。

天一阁的主人范钦,也是明嘉靖时期的晋人,升任兵部尚书,与同乡文仁泉同朝为官,其书是文仁泉捐赠的。 今天人们看到的《宝应县志》是田一阁在20世纪60年代收集的原版的影印本。 失踪四百年的宝应第一任县令又恢复了,真是天有眼,民有灵。

为官有利于党,人民会称赞他,这是民间众所周知的。 有一年大旱无雨,曹都监察机关严令紧闭水闸沿线的隧道,以维持运河的水位。 一时间,漕运与灌溉的矛盾十分突出。 听说百姓忧民所需,他下令开闸放水灌溉。 当时很多人都为他担心,他说:"只要百姓能得救,被定罪又有什么关系呢?"他只是用自己的肩膀,为宝应扛起了万亩良田的丰收和千家万户的微笑。

明代以前,宝应运河只有东岸有堤岸,西岸有广阔的湖泊。 为了保证漕运和堤防的安全,自明代弘治以来的几十年里,许多官员都曾要求渡河,以避免湖泊的危险,但都没有得到允许。 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八月,善于算计的文人权,召集河工数百人亲自超度。 据了解,整个工程需要白银四万多两,相当于以前高邮渡江的长度。 成本的十分之一。 结果,他拒绝再次申请,为他后来的批准奠定了基础。

为人民做好事的人们将永远记住他。 当我听到有人解释和崇拜跳里宝时,"城里的人震惊了,震惊了,不知道从哪里来,他们只是撑着路喊叫。至于计划和担忧,他们无话可说,乞讨一双靴子就像寄给他们深思熟虑。" 学者张荣等百余人为他的德行和政治立碑,赞叹他的治国之道:"为己而利民的人,应当努力实现,而不是为自己而做,而应该为人民而做事。" 而且不方便人民,我们必须为救他而战,而不是把他当官……徭役必须受到限制和减少,必须用多种方式来减轻他的力量,诉讼和监狱必须详细和尝试,必须重复才能生存……"他说,"他们也是真正的人民的父母。" 朝廷官员离任后,能得到老百姓这样的评价,真是了不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纪念文人泉的纪念碑、祠堂早已消失,但这个名字和功绩却依然存在于宝应。

温仁义:(生卒年待定),字中吉,明代著名画家。

山水画以青花为主,虽有时喜用色彩,但潇洒而不俗气。

文人绍宗:(生卒年不详),明代著名画家。

文人徽因:(生卒年不详),女,余姚(今浙江余姚)人。 清代著名才女。

太守文仁的孙女。 他性情独特,善琴棋,渊博书史,善​​吟诵。 着有脍炙人口的《范谢诗选》和《醉鹤楼诗》。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小编。

- END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墨氏宗祠对联和郡望堂号-姓名学

姓氏是一个家族的象征,一个姓氏可以影响一个家族的兴旺。从姓氏可以知道这个家族是从哪个时期出现的,他的背后也是代表了这个姓氏的祖先的功绩。下面就让我们{XFM_SITENAME}算命网的小编告诉大家墨氏宗祠对联和郡望堂号的信息。墨氏宗祠对联是什么〖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首阳高节;兼爱遗风。——佚名撰墨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商代末年孤竹国君的长子伯夷(墨胎允)、次子叔齐(墨胎智)。孤竹君原定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不接受。后来,二人听说周文王能养老人,便入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曾去劝谏;武王灭商后,他们隐居首阳山,自以为是商代遗民,以吃周人粮食为耻,终于饿死。下联典指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说派的创始人墨子,名翟,相传原是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儒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现存有《墨子》五十三篇。墨氏的郡望堂号分别是什么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郡望梁郡:亦称梁国、梁国郡,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淮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虞城、民权及安徽砀山、山东曹县诸地。三国曹魏时期始改为梁郡,南北朝宋国定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砀山)。北魏时期又回故治,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后曾以宋州为梁郡。唐朝时期为睢阳郡。堂号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梁国堂、淮阳堂。

哈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和郡望堂号-姓名学

哈这个姓氏别人一听就感觉好有喜感,这个姓氏的家族人们大多数都是满族人。这个姓氏在古代宋朝就已经有了,这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我们要怎么才能知道关于这个姓氏的信息呢?下面请我们的小编来告诉大家哈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和郡望堂号。哈氏的人主要迁徙位置在哪哈姓来源待考。现如今唯一的猜测就是哈氏起源于少数民族。在蒙古族、回族中,哈氏并不少见,因此存在可能哈氏是在汉族氏与他们族人通婚氏引入汉族的。明时,海西有女真四部之一,他们多生活在辽宁省开原南哈达河边,因此子孙们就以河名为姓氏,多为“哈”氏。据《正字通》载:“杨慎《希姓录》有哈永森,今湖北有此姓。”哈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哈姓起源于中亚布哈拉王族。元代住平安路同知、中奉大夫、广东宣慰使都元帅的哈散,任宣慰司副使的哈辛,便分别是北宋神宗年间进入中国的布哈拉王后裔赛典赤赡思丁的次子和孙子。在元代的中高级官员中,还有哈伯、哈八石、哈八失、哈儿沙、哈海赤、哈黑丁、哈刺、哈麻、哈迷都丁等三十余人。在明代官员中,有哈林(通事指挥佥事)、哈铭(锦衣卫指挥使)、哈直(安庆卫指挥)、哈维新(商镇参将)、哈斯哈(潼关副将),以及随同郑和一同下西洋的大掌教哈三等。及至清朝,曾任过云贵川总督和云贵提督的哈元生,其父哈应忭曾为武昌水师提督,其子哈尚德在乾隆初任过总兵。另外,先后任过湖广提督和贵州提督的哈攀龙,其太祖哈先闻、祖父哈云、父亲哈世荣均为通议大夫、一等待卫。哈攀龙之子哈国兴,为乾隆十七年(1752年)武进士,曾出任过云贵提督和参赞大臣。其弟哈国泰曾过巡捕三营千总和云南临元镇总兵,儿子哈文龙、哈文彪也分别任过四川军营补陕西提标右营守备和千总等职。由于哈家多出将门,且功绩显赫,故乾隆皇帝在哈国兴病亡后入祀紫光阁昭忠词时制赞曰:“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回族人物志》)哈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北、江苏、湖北和西北等地。哈姓望居长葛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今江苏省的南京市,吉林省的松原市、辉南市,陕西省的榆中县、彬县,河南省的焦作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哈塔西尔县,黑龙江省的富锦市,青海省,福建省的泉州市惠安市,云南省的昆明、丽江市、大理市、红河州、楚雄州,山东省的蓬莱市、聊城市东昌府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青铜峡市,甘肃省的兰州市、张掖市、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平凉市,河北省的河间市、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秦皇岛市、肃宁县,辽宁省的海城市、营口市,四川省的阿坝州松潘县,重庆市的忠县、石柱县,北京市,安徽省的合肥市、滁州定远县,贵州省的六盘水市等地,均有哈氏族人分布。哈氏的郡望堂号分别有什么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郡望长葛县:春秋时期郑国置长葛邑;秦朝时期改为长社县,属颖川郡。隋朝开皇六年(丙午,公元586年)改为长葛县,唐朝时期隶属于许州,至清末不变。民国初期属开封道,以后开封道撤,直属省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长葛县一直属河南省许昌专区,1986年后改为许昌市辖县,一直至今。金山郡: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勒泰地区,汉义“金山”,源出古突厥语“altai”(金子),汉译有“阿尔泰”、“阿勒泰”两音。阿勒泰市地处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西北与布尔津县相邻,西南与吉木乃县交界,东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九十六公里。整个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是一个由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一千二百零五公里,全区辖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六县一市,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垦第十师的十个团场和自治区驻阿勒泰有关单位,总面积十二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7%。阿勒泰地区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三十六个民族,少数民族33、56万人,占总人口的56、45%。从汉朝时期起,阿勒泰地区先后为塞种、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的游牧地。唐朝时期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后改隶于北庭都护府。元朝时期为蒙古诸王封地,先为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后为岭北行省辖地。明朝时期属杜尔伯特部的牧地。清朝初期为蒙古瓦剌部(卫拉特蒙古)的游牧地。清朝时期又有哈萨克克烈、乃蛮、乌孙等部落迁居此地。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公元1763年)为科布多参赞大臣辖地。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公元1874年),清政府在克兰河畔修建喇嘛庙“承化寺”,翌年即光绪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庙宇竣工,始有固定居民。地名亦称作承化寺,为阿勒泰地区之雏形,归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科布多与阿尔泰分治,另设阿尔泰办事大臣,驻承化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为阿尔泰办事长官治所,成为阿尔泰地区政治的中心。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设承化县佐,属阿山特别行政区管辖。民国八年(己未,公元1919年)撤阿尔泰办事长官,置阿山道;由中央政府直属改由新疆省管辖。民国十年(辛酉,公元1921年)置承化县,先后隶属阿山道、阿山行政区、阿山专区。1953年改为阿泰县。1954年改阿山专区为阿勒泰专区;改阿泰县为阿勒泰县,属阿勒泰专区。1970年后隶属阿勒泰地区。1984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勒泰县,设立阿勒泰市至今。堂号金山堂:以望立堂。长葛堂:以望立堂。

姓申的名人-姓名学

申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23位。此姓氏在朝鲜、韩国亦有分布,朝鲜文为신。历史上部分姓申的名人申伯西周时申国国君,宣王母舅。为周卿王,佐宣王中兴有功,赐谢邑,筑城定居,以卫南土。时贤相仲山甫,称之曰:“崧高维岳,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申恬南朝宋魏郡魏(今河北省魏县)人。历下邳、北海二郡太守,有政绩。后迁青州刺史,督冀州,防卫边境,劝课农桑。性清约,外任频繁,妻子不免饥寒,为世所称。官终豫州刺史。申泰庐州无为(今属安徽省)人,明初官吏。明严多干才,锄奸祛弊,有“清同剑水”之誉。任延平知府时,上以搜赃之名考之,止得米三升,钞一贯,为天下清廉第一。申佐广平府永年(今属河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间进士,曾单骑出塞,调画定盟,使俺答汗称臣献贡。以功擢佥都御史,巡抚大同。申纶广平府永年人,明代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四川、云南按察使副使。性忠亮有雅量,莅官以廉洁著称。申相山西长治人,明代名医。以医为业,研究脉理,尤精伤寒一科,人称良医。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申蕙江苏长洲人,清代女词人。书法孙过庭。诗苍老,不作闺秀阁中语,工词。与归淑芬齐名,所著《缝云阁集》与归之《云和阁诗》并称《二云阁诗草》。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楚王蚡冒后裔,又称王孙包胥,生卒年待考,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人,封地申(现南阳)。与伍子胥友善,后伍子胥奔吴,并助吴灭楚,包胥入秦请求援兵,依庭墙哭,七日水米未进,秦哀公乃出师救楚申不害郑国京(今河南省荥阳)人,战国时思想家。治黄老刑名之学,于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为相期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国治兵强。有《申子》两篇。申时行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大臣。嘉靖四十一年状元。万历年间累官至内阁首辅(宰相)。为政务为宽大,世称长者。对上言听计从,无所作为。后辞官回归故里。著有《赐闲堂集》等。申佳胤河北永年人,父子四人俱有名时当时。父申佳胤是明末进士,历太仆丞,阅马京畿。李自成破北京后,自杀,有《君子亭集》。长子申涵光为广平三君之一,绝意仕途,以理学训其两弟,有《聪山诗集》、《荆园小语》、《说杜》等。涵昐、涵煜皆进士及第,涵昐有《忠裕堂文集》、《诗集》、《史籍》等,涵煜有《江航草》、《敏求集》等。涵煜子申廷页诗书画俱工,有《耐俗轩诗集》。申汝慧山西灵石人,清代官吏。乾隆五十九年举人,历任安徽宣城等县县长,后又升为无为州知州。在任期间,屡逢旱涝等天灾,多行善政,为民称诵。姓申的男明星: 申军谊、申贤俊、申思等。姓申的女明星:申世京、申素率、申敏儿等。

姓劳的名人-姓名学

劳姓是一个汉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4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历史上部分姓劳的名人劳泉清代诸生,字平甫,仁和人。他和劳革两人专攻历史书,在当时很有名气,人称“二劳”。劳夷唐代贤士。劳因宋代良臣。劳钺字廷器,明代进士,江西德化人。历任江浦、临江、山阳三县,政绩很好,深得百姓的拥护。后来迁任湖州太守。劳权浙江仁和(杭州)人,字平甫(1818-1861),又字衡子,号巽卿等。精于校雠之学,所校有《元和姓纂》、《大唐郊祀录》、《北堂书钞》等,引证博而精,世称善本。劳权校《乐府诗集》亦是如此。劳彦远三国时期著名的宦官。劳崇光清朝人,举为进士而当官。他见识独到,也爱独来独往,办事有魄力。他也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而出名。劳乃宣字季瑄(1843-1921),号玉初。原籍浙江桐乡,生于河北广平(今河北省永年)。1871年中进士,1879年至1900年先后在河北临榆、南皮、完县、吴桥等地任知县。1901年10月年至1902年任浙江求是大学堂总理,1902年至1903年6月任浙江大学堂总理。施教以经义为主,中外政治诸艺为辅。1908年升为四品京堂,任宪政编查馆参议。1911年11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后又兼任学部副大臣。平生尊古重道,博通经史、礼制、刑法、历算、教育,尤重数学研究,对语言统一有一定贡献。 (星座www.k366.com)此外,劳姓名人还有东汉的琅琊名士劳丙,晋朝原三公郎劳霸,后蜀官拜尚书的劳彦劳樟,清代的云贵劳湮,明代的副都御史劳甚、嘉靖中罗田知县劳樟,清代的云贵总督劳崇光、文学家孝舆……等,都是劳姓的重要人物。

姓闻的名人-姓名学

闻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89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部分姓闻的历史名人:闻人通汉:(生卒年待考),字子方,浙江嘉兴人。著名汉朝学者。曾跟从后仓学《礼》,后以太子舍人在宫中石渠阁讲论,官至中山中尉。实际上他习礼于孟卿,而孟卿受礼于后苍。见汉书儒林孟卿传,类稿作“闻人通”,脱“汉”字。闻人袭:(生卒年待考),字定卿;沛国人(今安徽宿县)。著名东汉大臣。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农历11月以太仆代刘矩为太尉,翌年(公元169年)农历5月被罢。汉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农历4月以太中大夫代郭禧复为太尉,次年(公元171年)农历3月以日食又被免官。闻人敻:(生卒年待考),吴兴人(今浙江吴兴)。著名南朝宋、齐时将领。年十七,结客报父仇,为高帝所赏,位至长水校尉。闻人宏:(生卒年待考),字君度,浙江嘉兴人。著名北宋朝大臣、学者。二十岁入太学读书,大观年间进士,历官通州司法、天台兵曹、宣城知县、常州通判。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谊。著有《中兴要览》、《周官通解》、《经史旁阐》等。闻人祥正:(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学者。所作集句以王安石、苏轼、沈括、郑獬、徐俯诗为止,似为宋室南渡前人。闻人滋:(生卒年待考),字茂德。著名南宋藏书家。先官德兴丞,后至进贤县令。与陆游曾同在勅局为书籍、文书删定官。精于小学,人称“老儒”。喜留宾客,然而饭菜不过蔬、豆而已。喜写诗,家多蓄书,贮于“南湖草堂”中,并乐于借人。施晋锡曾为作有《南湖草堂记》。闻人耆年:(生卒年待考),槜李人(今浙江嘉兴)。著名南宋针灸学家。行医四五十年,认为“惠而不费者,莫如针灸之术”,又谓“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为第一”,因将所集之方,于公元1226年撰成《备急灸法》。书中载有常见二十二种急证灸法。闻人梦吉:(生卒年待考),浙江金华人。著名元朝学者。其父闻人誢曾在王柏门下学习。闻人梦吉受学家庭,手抄《其七经传疏》,闭户十年,洞究奥旨。元朝泰定时期在乡里中贡生,被荐为校官,累迁泉州教授。门下学生甚多。元至正中期授福建等处儒学提举,辞却不赴。闻人诠:(生卒年待考),字邦正;浙江余姚人。著名明朝哲学家、史学家。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学生。闻人诠和王阳明有亲族关系,是同辈,岁数小于王阳明,然在学业上是师生。闻人诠举为进士后,明嘉靖年间做了御史官,巡视边疆,在山海关那一带修了近五百里的长城。他校补刻印有《五经》、《三礼》、《旧唐书》等史书典籍行世,特别是在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重刻《旧唐书》,为后人称颂。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闻人诠被调任扬州宝应知县。他到任不久,发现宝应自有史以来尚无一部县志,便在政务之暇着手搜集资料,接着聘请时任县儒学训导的杨周南、本县举人朱曰藩、仲言永、杨启芳、监生朱应辰等人为辑录。他带领这一班人“稽典询俗,参之《一统志》与维扬新旧志,博采备录,于是剥瑕砾而搴萧稂,事核文实者始载于编”。身为一县之尊的闻公,在百忙中拨冗,亲自动笔为宝应著述破天荒的第一部县志,个中之艰难和耗费的精力可想而知。他悉心构筑这项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文化工程,堪称开风气之先的壮举。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这部依据“备则诬,诬则疑;略则实,实则信。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编纂思路,包括天文、地理、田赋、祠祀、官师、人物六个篇目及附录艺文、疏议的《宝应县志略》初稿刚刚完成,闻人诠即被召往内廷,不久提升为直隶提学御史。他身在京城督学南畿(今江苏南京),依然心系宝应,情注《宝应县志略》,又校阅六个春秋方得杀青。准备付梓时老母过世,因忙于治丧而搁浅。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巡按杨瞻来宝应视察,要看县志,时任知县的宋佐以《宝应县志略》手稿奉阅,杨瞻读后大加赞赏,亲自撰写序文,命“速梓以传”,此书才得刊行于世。十九年后,丁效恭率众抗倭壮烈牺牲,穷凶极恶的倭寇攻破城关,血洗县城,《宝应县志略》也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如今海内仅宁波天一阁藏书楼存一孤本。天一阁主人范钦亦为明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兵部侍郎,与闻人诠同乡同朝为官,其书即闻人诠所赠存。如今人们看到的《宝应县志略》,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天一阁藏本的影印再版。宝应第一部县志在失踪四百年后得以复归,真乃苍天有眼,闻公有灵。闻人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有口皆碑。有一年久旱无雨,督漕都御史严令紧闭沿运闸洞,以保持运河水位。一时漕运和灌溉争水的矛盾十分突出。闻人诠急黎民之所急,下令开闸放水灌田。当时不少人为他担心,他说:“只要民众有救,我虽获罪又有何关系?”硬是用自己的肩膀,为宝应扛来万顷良田的丰收和万家老少的笑颜。明朝以前,宝应境内的运河仅东岸有堤,西边是烟波浩渺的大湖。为保障漕运与大堤的安全,自明弘治以来的数十年间,许多官员上疏请开越河避湖险,均未获准。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农历8月,精于计算的闻人诠召百名河工,亲自督工试筑一段,得出整个工程需银四万余两,仅为以前高邮开同样长度越河费用的十分之一。由此他再次疏请,为后来获准奠定了基础。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会永远记住他。闻人诠奉调离宝时,“一邑之人惊骇响震不知所出,惟拥道呼号而已,至於策虑膈臆无所发泄,乞留一靴如寄深思”。秀才张荣等百余人为他立德政碑,称颂他的为政之道“事有出于己而便于民者,务殚心以图之,毋宁以身为身而已也;事有出于上而不便于民者,务抗言以救之,毋宁以官为官而已也……徭役必节必减,必多方以纾其力,讼狱必详必审,必反复以求其生……”说他是“真民之父母也”。一个朝廷命官离任之后,得到平民百姓这样的评价,很是了不起!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纪念闻人诠的碑碣、祠堂早已不见踪影了,但他的名字和业绩依然留在宝应。闻人益:(生卒年待考),字仲玑;余姚人(今浙江余姚)。著名明朝画家。绘山水以清华为主,虽时喜着色,自潇洒无俗气。闻人绍宗:(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画家。擅长画水墨松竹。闻人徽音:(生卒年待考),女;余姚人(今浙江余姚)。著名清朝才女。太守闻人氏孙女。生性颖异,能琴善弈,博通书史,工于吟咏。著有《樊谢诗选》、《醉鹤楼诗》并行于世。

查看更多